辉煌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辉煌成就 > 正文
扎实推进学科建设 奋力书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综述
作者:学科处   编辑:裴夏野   发布时间:23-12-15      点击: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工作聚焦“双一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核心要求,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首轮周期任务,地质学顺利通过评估后再次入选,考古学新增入选建设学科,成为陕西省属高校唯一新增建设学科,入选学科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45位,学校成为第二轮建设中全国36所有新增建设学科的高校之一,为建成“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内涵建设,构建学科良好生态体系

——分层分类的学科建设体系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时期,首次提出构建“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西部一流、新兴交叉”四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重点支持地质学、考古学等6个学科冲击世界一流,支持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理学等11个学科建设国内一流,支持公共管理、光学工程等19个学科建成西部一流,引导各学科立足实际,错位发展。“十四五”以来,进一步明确“一流引领、基础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思路,实施“学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一流学科引领计划”“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应用学科提升计划”“超学科发展计划”,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和谐共生的学科生态系统。

——一体化学科内涵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构建“凝练方向、培育团队、整合平台、打造集群”递进式一体化学科发展体系,引导学科结合自身优势、瞄准学科前沿、统筹凝练学科方向;围绕学科方向选聘师资、育引人才、组建团队;依托学科团队搭建高水平学科平台,促进团队成长和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一流学科示范辐射作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强化有组织科研,形成学科发展集群效应。

——学科交叉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按照“学术引领、协同创新、任务主导、特色发展”原则,制定出台《学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先后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史学部,探索学术机构运行新模式。出台关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意见,在秦岭生态保护、丝路文明交往与合作、“双碳”战略与能源安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区域与国别研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等重点战略领域培育实施重大项目,探索交叉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机制。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高质量编制。学校总体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分别组织校内外专家召开论证会审议定稿,经学校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全委会审定,首次实现协同推进、统筹论证、统一审定和正式发文,23个学科建设单位子规划同步出台。编制“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指标体系和重点建设项目简编、汇编专项规划、院(系)子规划,总体发展、专项规划、院系(所)子规划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系统形成。

(图1西北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二、锚定目标要求,推进“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

——超常规打造一流学科建设“特区”。通过政策优先保障、机制优先突破、经费优先投入,支持一流学科在机制创新、任务实施等方面自主探索,在资源配置、经费使用方面自主管理,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十三五”时期,打造建设地质学、培育考古学的“1+1”学科“特区”,顺利实现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保一争二”目标。“十四五”以来,推进建设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3个培育学科的“2+3”“特区”建设,为接续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夯实基础。

(图2地质学、考古学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强化对标聚焦。加强学科评估与研究工作,追踪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发展动态,在核心指标上明确“对标赶超”计划,引导学科通过对标查找问题,分析差距,强化整改。与第三方机构深度合作,探索开展学科发展水平分析,为学科建设提供专业化指导,组织16个学科对自主选定84所对标高校的核心指标进行对标分析,客观展现学校和学科发展现状、综合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分别形成学科发展水平数据报告,引导各学科优化方向,动态调整重点任务,不断补短板、强弱项。顺利实现第五轮学科评估预期目标,学科声誉和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

——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任务。在首轮周期评价中,专家组认为我校圆满完成首轮建设任务,办学实力、学科建设水平进步明显,科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轮周期中期评价中,预期目标达成度达57%,25项已提前完成,33项完成度超过50%。2019年,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校考察时高度赞赏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率。2022年,时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来校调研“双一流”建设后表示进校前“慕名已久”,实地考察后成绩令人“印象深刻”。

(图3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来校考察)

(图4时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来校调研“双一流”建设)

三、持续深化改革,激发学科发展活力和动力

——创新学科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坚持目标牵引、项目带动,创新性提出实行常态资助和动态资助、竞争性资助和调节性资助相结合的学科项目管理模式,推行零基预算,推行自主编报建设任务、自主分配经费额度、自主使用审批等改革举措,得到了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的肯定和推介。

(图5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肯定我校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模式)

——完善学科建设协同发力机制。全面推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按院(系)横向分解,按年度纵向分解,明确各学科年度建设具体任务,全校23个学科建设单位、37个一级学科、11个部门每年联合签订学科建设目标责任书,形成责任共同体。2021年,教育部“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瞿振元来校指导时,充分肯定了学校的综合改革成效和学科建设特色。

——全力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充分依托省部共建平台,积极争取政策和经费支持,省委省政府将支持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开展中亚考古项目连续纳入陕西省“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校事业发展提供宏观指导,重大专项经费到款额稳步增长。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我校“双一流”建设有关问题,明确从培育建设一流学科、加强办学条件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十个方面支持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四、加强效能建设,推动学科管理提质增效

——数据治理服务学科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明确树立“专业化、科学化、精准化”的管理理念,不仅要为学科总结成绩、寻找问题、查摆差距,还要为弥补差距、解决问题想办法、拿举措。搭建上线“学科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集成数据治理、可视化分析、论文检索库、项目申报、经费管理等功能,实现学科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立项—实施”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构建完善部门间数据更新与共享的新机制,推动学科内涵建设与大数据治理深度融合。

——精准服务学科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学科建设联络员、学科政策协同研判、学科动态宣传推介、学科经费支出正面清单、学科管理立体化沟通”五大工作机制,聚焦学科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开展多轮深度精准对接服务。

——保障教授治学作用充分发挥。出台学术委员会章程,成立第八届校学术委员会及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专门委员会,院(系)成立学术委员会分会,明确各级学术委员会及专门委员会任务清单,形成结构完整、权责清晰的学术管理体系。制定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校院(系)两级学术委员会联系机制,实施委员例会主题制、委员建议征集制,组织委员常态化调研。

(图6第八届校学术委员会成立)

通过不断努力,学科建设成效突出,学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跻身世界大学排名500强,四大世界大学排名全部上榜,其中最高位列QS内地高校第43位、THE内地高校第43位、U.S.News内地高校第51位、ARWU内地高校第34位。新增8个ESI全球前1%学科,入选学科数达到11个。最高位列自然指数全球高校第189位,较2017年位次提升261位。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使命在肩。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将继续遵循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导向,着力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持续育“高峰”、拓“高原”,扎扎实实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改革引领 创新驱动 开拓科技事业发展新篇章——我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综述
下一篇:持续推动有组织科研 助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我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综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