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辉煌成就 > 正文
改革引领 创新驱动 开拓科技事业发展新篇章——我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综述
作者:科技处   编辑:朱悦   发布时间:23-12-15      点击: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技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围绕“四个面向”,遵循“精基础、强应用、育交叉、促转化”工作方针,坚持目标牵引和问题导向,强化统筹、精心部署,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重大举措,努力开拓资源约束下奋进型科研新篇章。

——锚准“四个面向”,强化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策划推进系统性重大工程。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筹建CCUS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列入《陕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建议获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与榆林市政府共建全国首家碳中和学院。成立陕西省黄河研究院,开展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科学考察;成立陕西省秦岭研究院,组织开展的秦岭综合科学考察在中央电视台连续三次长篇幅报道。

面向经济主战场,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深入落实“三项改革”精神,拟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1项政策包,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园多区战略规划初步形成。与地方(企业)共建10个科技工作站、3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67个校企合作平台、2个未来产业研究院;25支队伍入选“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学校成果在秦创原孵化科技型公司14家。完成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2191项,技术交易额8.71亿元,到款6.45亿元,实现4项千万级别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学校科技成果孵化的巨子生物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新型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顺利通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获批陕西省军民融合示范高校和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是同时获得两个示范平台的6所高校之一。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建立科技管理的“五个三”工作模式和校-院-团队三级科研组织模式;修订实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科研管理办法,深入落实破“五唯”,承担科研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多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年年推出新举措,有力提升了基础研究水平,展现出“高原”形成,“高峰”显现的良好态势。承担自然科学国家级项目1116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7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83项,理工科院系人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在全省高校以及部分同类型地方高校中位居前列。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52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奖1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0项;8人荣获陕西青年科技奖。以第一单位发表高质量论文6623篇,其中以第一单位或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8篇。4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1项成果入选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深化科技创新基地内涵建设,搭建科技创新骨干网络

聚焦中省战略需求,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我校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基地管理效能;布局建设跨学科和校企联合的科研平台,构建互相交织的科技创新骨干网络。积极推进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省部共建西部能源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列入部省会商纪要。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7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各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70个。其中,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陕西省唯一的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首家彭桓武理论研究中心,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内首个聚焦濒危动物监测、研究和保护于一体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强化人才团队培育,凝聚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通过实施“团队计划”“攀登计划”,合理配置资源,引导与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对青年教师的全面覆盖、分类支持、接续培养,为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强大助力。承担国家级人才项目13项,其中国家“杰青”3项、“优青”6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4人;承担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47项。承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项;1个团队入选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全国仅有五个团队入选,是我省唯一入选团队。承担省部级团队项目21项。


——坚持以我为主,扩大国际合作成效

推出“紫藤国际合作计划”“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引智工程”三大工程。与19个国家与地区的近百所高校院所开展紫藤合作项目243项,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23项。建立紫藤国际实验室5个,获批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陕西省8个,获批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西安市6个。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陕西省专项经费支持,联合实验室撒马尔罕研究基地及分支机构中乌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联合实验室在省委书记赵一德见证下揭牌。举办“诺奖论坛”9场,开设诺奖短期课程,共建“诺奖工作室”2个。

3FF2EF


——弘扬科学精神,塑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弘扬创新文化和科学家精神,营造蓬勃向上的创新氛围,打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坚持每年举办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其中120周年校庆累计举办学术活动200余场,学校学术氛围进一步浓厚;举办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加强基础研究”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创新中国论坛,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技工作者座谈会。树立典型,实施西北大学科研奖表彰活动。获批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个;举办“杨钟健学术讲座”156场、“创新论坛”1457场,召开以诺奖成果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沙龙3场。我校6次获得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活动表彰,2次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表彰;1人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获得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3人获得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上一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赋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我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下一篇:扎实推进学科建设 奋力书写“双一流”建设新篇章——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综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