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成就

当前位置: 首页 > 辉煌成就 > 正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赋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我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作者:教务处 研究生院   编辑:马骞   发布时间:23-12-15      点击: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综合性和多学科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具有西大特色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六年来,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本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本科人才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不断深化。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进一步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立足“高端起步,后发优势,西大特色”,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深化围绕教学运行、学生管理、教学支持的管理机制改革。坚持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行专业准入准出和多元培养分流机制,完善以选课制和导师制为核心,以重修制、主辅修制等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模式,使“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学业发展”落地落实。2021年出台《西北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新方案坚持“压缩总修学分、开放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丰富选课资源”的基本原则,所有教学环节均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形成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2022年出台《西北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西北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西北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把体育、美育、劳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8年我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深入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

学校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不断创新。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形成以国家基础学科专业为特区、一流专业为重点,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在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依托原有的7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坚持“统筹规划、优先发展”的基地专业“特区”建设战略,巩固深化“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个性化、小班化和国际化”等“三制三化”体制机制改革,注重科学动态选才鉴才、强化名师大家引领、创新学习生活方式,促进学科交叉与科教融合,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办学基础扎实、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群”,为培养未来的领军人才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地质学、经济学、化学3个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计划,入选数量位居全国29位,陕西省第2位,全国省属高校首位。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面向“四新”建设,学校主动把握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府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实训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的“试验田”。比如,学校与华大基因合作成立西北大学华大学院,与故宫博物院、敦煌博物院等联合培养考古人才,在推进协同育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与开源证券联合创办了“开源证券-西北大学”创新人才实验班,探索构建了“高校+券商”的多主体参与、多部门协作的办学模式,在课程讲授、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嵌入式合作,将企业的资源优势与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充分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发挥综合性多学科优势,建立综合实习基地共建共享特色模式。学校以“秦岭-丝绸之路”为载体,建设以鄂尔多斯盆地综合实习基地为代表的“综合实习基地群”,不仅满足了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实习需求,更进一步丰富、拓展了交叉融合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形成了具有西大特色的“校内多学科融合-校外多学科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每学期“实践教学周”中精心筹划的10余场本科生专业交叉融合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学科“束缚”、跨越专业“藩篱”,塑造学生更具全局性、融通性和延展性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活动深受好评、反响热烈,参与学生满意度高。

学校教学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顺利复办临床医学本科专业,3个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37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和优秀集体4项,34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个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和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各项教学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省属高校前列。每年近30%的本科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录取深造,本科生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涌现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付巧妹、“华为天才少年”姚婷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多名学生入选《人民日报》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新建88间智慧教室,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每年面向包含港澳台地区在内的34个省级行政区招收本科新生3400余名,在266所重点中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录取考生中非陕籍人数不断增加,生源结构持续优化,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以研为峰 不断培养创新高层次人才

学校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法学、管理学门类下博士一级学科的零突破;获批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博士授权,实现博士专业学位的零突破;成功调整获批文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交叉学科门类学位授权的零突破。主动撤销政治学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领域),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碳储科学与工程等2个目录外交叉学科。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人才培养涵盖除农学、军事学以外的12大门类。

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实现新跨越,为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奠定基础。连续三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超两万人,招生人数快速攀升,2023年招收研究生4714人,其中博士443人、硕士4271人,分别较2017年增长63.5%和64.7%。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设立军地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2个研究生招生专项,在基础医学、碳中和等国家急需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学校获批招收港澳台博硕士研究生资格,入选“科研项目博士专项招生计划”试点高校和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高校名单,获批“一带一路”中外导师联合培养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项。

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成效取得新进展,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不断涌现。1名研究生党员荣获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1名研究生荣获全国“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4名研究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获2021年“三秦楷模”和“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集体”的中亚考古队,12名学生骨干全部为研究生。地质学系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长文”。研究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类奖项264人次,部分赛事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15和第16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连续获全国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金奖、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获团队一等奖。新增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3篇,较同期增长55.89%。115项成果获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理工类获奖数量稳居地方高校首位,文科类保持全省领先。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1个专业学位类别获评A+。2项成果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1门课程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项案例获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立项;1项案例入选教育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集;5部教材获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研究生教材奖;21项教学案例入选省级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

展望未来,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工作主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重点环节与关键问题,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党和国家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着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再上新台阶。

上一篇:砥砺前行 推动学校基本建设迈上新台阶——我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校园基本建设工作综述
下一篇:改革引领 创新驱动 开拓科技事业发展新篇章——我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综述
    / 关闭 /